抗战胜利之后,虽然和平的曙光逐渐浮现,但战争的阴霾并未完全散去。日本的投降并没有立即消除战斗的风险,延安与南京之间的权力争夺愈发激烈,双方都在全力争夺日本战败后留下的空白区域,尤其是东北地区。这个工农业最为发达的区域,成了各方争斗的焦点。
1945年11月,位于苏北的涟水城,突然迎来了大量陌生的军队,令这座原本冷清的小城顿时变得热闹非凡。这支军队来自江南,装备和服饰都与北方的军队截然不同:他们的军装是灰色的布料,内搭丝绸衬衣,背上还挂着绸缎面的被子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分头打理得尤为精致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他们还说着一种带有浓重吴侬口音的方言,这让当地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。当地人看着这些士兵,不禁觉得他们既不像兵,也不像学生。
这支部队属于新四军,来自浙东、浙西、苏南的多个地方,队伍里不仅有各地的士兵,还有一些地方干部。作为来自鱼米之乡的部队,江南部队的穿着、言谈和风俗习惯与北方人截然不同,甚至连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,难怪当地人感到新奇和惊讶。在《双十协定》签订后,长江以南的部队按照协议全部撤至江北,而这支新四军的任务,则是与山东的八路军以及其他新四军部队一同挺进东北。根据计划,他们将横穿陇海线,经过山东滨海地区,再乘船跨越渤海湾,最终抵达东北。
展开剩余76%这支远征军由司令员叶飞和政委赖传珠指挥,分为三个旅。第一个旅(旅长廖政国)曾是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,后来归属于苏浙军区第四纵队,其中第1团发源于红军闽东游击队,抗战后成了新四军赫赫有名的“老六团”。第2团则由江南的抗日义勇军改编而成,称为“新六团”;第3团则曾是高宝独立团。第二个旅(旅长刘飞)是原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,其中第4团的成立源于《沙家浜》故事的原型,最初由36名受伤的战士组成。第3旅(旅长张翼翔)则由浙东游击队改编而来,是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的核心,旗下包括7团、8团和9团,队员们大多来自金华、萧山、余姚等地的游击队。
然而,就在部队即将出发的时候,叶飞收到了一份来自华中军区的电报,要求他们将所有武器装备留在后方,空手出发。电报中提到,东北地区的武器充足,部队到达后可以随意领取所需的武器,而这些现有的装备则留给地方部队。然而,“发洋财”的思想在当时的部队中十分普遍,许多人认为只要进入东北,就能轻松得到大量军火。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在最早进驻东北时,确实拿到了大量苏军移交的武器,一度使该部队成为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之一。因此,当时的电令对许多军官产生了误导,认为东北的武器资源几乎是无限的,装备的不足问题根本不必担心。
然而,现实远比预想的复杂。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,苏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,他们不允许我军驻扎在大城市,也不允许我军接受他们缴获的日伪军装备,反而把这些武器交给了蒋军。这样的变化让许多没有带足装备的部队陷入了困境,只有新四军3师黄克诚部依然坚持带足了武器,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。
叶飞与黄克诚一样,习惯于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。他向华中军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,强调即使上级指示要空手出发,武器还是应该带上,因为长途跋涉中,一旦遇到突发事件,失去武器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保障。经过深思熟虑后,叶飞决定抗命,不仅轻武器带上,连重武器也一并带上。这一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极为正确和英明的。
到了12月,部队顺利抵达山东滨海地区,准备渡海前往东北。然而,形势突变,蒋军的两支军队在秦皇岛登陆,迅速占领了山海关,切断了东北与华北的联系,紧接着占领了沈阳。此时,延安不得不调整计划,命令原本准备进东北的晋察冀杨得志部和山东的叶飞部停止前进,叶飞部被编入山东野战军,并改名为1纵。
与其他山野部队相比,1纵的这些来自南方的新四军兵力显得格外“异类”。南方人进入北方,首先要适应的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。叶飞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了许多趣事。例如,当地的山东老乡带着小米来慰问部队,但炊事班不会做小米饭,米没有淘干净,吃起来一口沙子。士兵们心情本来就有些低落,吃得不习惯,忍不住说起了怪话。当地百姓见状,赶来向炊事班传授做饭的技巧,最终大家都习惯了当地的食物,即便是高粱煎饼和豆饼末,也再没有人抱怨。
尽管如此,老百姓的关怀并未消除初到北方的疑虑。当时人们难以想象,这支外表穿着华丽的部队,会是能够打胜仗的劲旅。然而,1纵很快通过一系列的胜利战斗,彻底打消了这种怀疑。他们不仅战斗力强,还因为保留了大量的武器装备,尤其是重武器,远比其他部队的装备要好。而叶飞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治军之道,也让这支部队发挥了超常的作战能力。
此外,1纵的强大战斗力还有另一个原因,那就是华丰矿的加入。在蒋军试图控制华北和华中的战争中,他们竟然与残留的日军力量合作,利用他们在中国的资源来控制沦陷区。1纵击败了盘踞在兖州的伪军吴化文部,同时警告华丰的日军旅团不要轻举妄动,等待投降。日军最终乖乖受降,1纵也因此获得了两辆坦克、37辆汽车和11门大炮,等于是捡到了一笔“洋财”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日军在华丰建立了一个大型煤矿,且矿区拥有大量熟练的矿工。这些矿工在解放后纷纷加入了1纵,凭借他们精湛的爆破技术,成为了1纵在战斗中的尖兵,特别是在攻坚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这支远征部队,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,逐步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享策略-哈尔滨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app下载-配资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